江泽民论科学发展(4)
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高新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预示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世界各国都在抓紧制定面向新世纪的发展战略,争先抢占科技、产业、经济的制高点。面对这个态势,我们必须顺应潮流,乘势而上。 江泽民《创新的关键在人才》(1998年6月1日),《江泽民文选》第2卷第132页 经济全球化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任何国家也回避不了。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谁也不可能孤立于世界之外去发展自己的经济。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有利条件和机遇。不能看到有风险、有不利因素,就因噎废食,不敢参与进去。同时,又要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风险保持清醒的认识,坚持独立自主,加强防范工作,增强抵御和化解能力,以切实维护我国的经济安全,更好地发展壮大自己。 江泽民《当前的国际形势和我们的外交工作》(1998年8月28日),《江泽民文选》第2卷第201页 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教育水平提高了,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才有后劲。科学技术实力和国民教育水平,始终是衡量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每个国家走向繁荣昌盛的两个不可缺少的飞轮。 江泽民《在新西伯利亚科学城的演讲》(1998年11月24日),《江泽民文选》第2卷第237页 结构不合理、重复建设多、经济效益低,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最重要的是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质量和效益上去了,国民经济才能形成良性循环,发展才有后劲。质量效益上不去,即使速度一时上去了,最终也会掉下来。要坚持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的统一。 江泽民《关于一九九九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1998年12月7日),《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657-658页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又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由温饱向小康、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各方面的需求潜力十分巨大,这是我们的优势所在。我们有必要也有条件把经济发展建立在主要依靠国内市场的基础上。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带根本性的方针。 江泽民《把经济发展建立在主要依靠国内市场的基础上》(1998年12月7日),《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415页 要从全国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高度,着眼于地区优势的相互结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把东中西各地区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我们强调协调发展,是要在东部地区快速发展的同时,促进和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得更好。 江泽民《不断提高领导经济工作的水平》(1998年12月7日),《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421页 社会保障,是一个很重要的经济和社会问题。社会保障的主要作用,是帮助人们降低生活和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风险,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增强他们的生活安全感。社会保障体系是否健全,这方面的法制是否完备,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江泽民《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社会保障体系》(1998年12月14日),《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425页 我们的经济建设,是以四项基本原则为政治保证、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的;我们的改革开放,是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为目的的;我们的四项基本原则,是保证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同时又从新的实践中不断吸取新的经验来丰富和发展的。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社会主义社会的一切发展和进步就会失去物质基础;离开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和丧失动力。这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辩证统一关系。坚持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包括坚持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都不能动摇。全面把握党的基本路线的全部内容,把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贯穿于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我们就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江泽民《二十年来我们党的主要历史经验》(1998年12月18日),《江泽民文选》第2卷第252-253页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发展生产力,既要见物又要见人,既要重视物质生产水平的提高又要重视人的素质的提高。 江泽民《二十年来我们党的主要历史经验》(1998年12月18日),《江泽民文选》第2卷第254页 社会主义社会作为人类历史上崭新的社会形态,是以经济建设为重点的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没有经济的发展,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就没有物质基础;没有社会的发展和精神文明的进步,物质文明建设就没有动力,经济发展目标就难以实现。任何时候都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我们党明确提出一系列“两手抓”的方针,就是为了既实现经济持续发展,又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完整地体现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江泽民《二十年来我们党的主要历史经验》(1998年12月18日),《江泽民文选》第2卷第258-259页 改革越深化,越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正确地统一和结合起来,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把他们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只有这样,我们的改革和建设才能始终获得最广泛、最可靠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江泽民《二十年来我们党的主要历史经验》(1998年12月18日),《江泽民文选》第2卷第262页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一个宏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各方面工作必须相互协调、相互配合,顾此失彼、畸轻畸重,就不会取得最终的成功。塑造一个人头像,眼睛、鼻子、嘴巴、耳朵、眉毛都要成比例。如果不成比例,各个部位雕琢得再好也没有用。哪怕一个部位没有安排好,也会破坏整体的平衡和美感。我打这个比方的意思是,我们做工作,必须做到统筹兼顾。古人说:“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江泽民《论加强和改进学习》(1999年1月11日),《江泽民文选》第2卷第307页 发展的优势蕴藏于知识和科技之中,社会财富日益向拥有知识和科技优势的国家和地区聚集,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上占优势,谁就在发展上占据主导地位。这种发展格局,对于第三世界广大国家来说,既提供了利用高技术和先进知识超越传统发展模式的有利机遇,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中国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能不能及时抓住这种机遇,不断增强自己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有效战胜各种挑战,这是一个关系我们党、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重大考验。 江泽民《教育必须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1999年6月15 日),《江泽民文选》第2卷第329-330页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都要从实现祖国富强和民族振兴的高度,继续关心和支持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国家办好教育事业的同时,还要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来兴办和扶持教育事业,特别是各级各类职业技术教育。总之,要把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真正化为全民族的广泛共识和全社会的实际行动,为繁荣我国教育事业提供深厚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合力。 江泽民《教育必须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1999年6月15日),《江泽民文选》第2卷第336-337页 实施西部大开发,是一项振兴中华的宏伟战略任务。实现了这个宏图大略,其经济、文化、政治、军事、社会的深远意义,是难以估量的。全党同志和全国上下必须提高和统一认识。没有西部地区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西部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西部地区的现代化就不能说实现了全国的现代化。 江泽民《不失时机地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1999年6月17日),《江泽民文选》第2卷第344页 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速全社会的科技进步,关键是要加强和不断推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我曾经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如果不能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兴盛,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对这个问题,不仅各级领导干部要有很强的政治意识,而且要使全社会都树立这样的意识。 江泽民《加强技术创新》(1999年8月23日),《江泽民文选》第2卷第392页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出现了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这些新情况带来了经济结构和社会关系的新变化。对各种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必须高度重视并正确处理,以防矛盾激化,影响社会稳定。对于各种社会矛盾,要区分不同情况,通过改革和发展,通过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通过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教育等各种手段,妥善加以解决。 江泽民《人民政协继往开来的方向和使命》(1999年9月22日),《江泽民文选》第2卷第415页 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本质要求在民族工作上的体现,也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民族地区地域广大,资源丰富,潜在市场广阔,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在国家未来的发展战略中,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将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这是逐步缩小全国各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要求,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要求,也是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维护祖国统一的要求。 江泽民《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三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1999年9月29日),《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第1053页 发展小城镇是一个大战略。城乡差距大,农业人口多,是长期制约我国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快小城镇建设,不仅有利于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解决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深层次矛盾,而且有利于启动民间投资、带动最终消费,为下世纪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持续的增长动力。 江泽民《目前形势和经济工作》(1999年11月15日),《江泽民文选》第2卷第4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