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简介

当前位置: 首页 > 概况简介 > 历史沿革

概况简介

历史沿革

当前位置: 首页 > 概况简介 > 历史沿革

undefined

研究所创始人、第一任所长芶清泉教授

 

   

芶清泉教授在指导研究生

 

   

1981

研究所研究生毕业。这是我国第一批原子分子物理学科硕士研究生毕业。

   

1982

吉林大学原子与分子物理研究所创建初期的部分教师学生合影(邹广田、刘俊喆、芶清泉、赵永芳、丁培柱、董维义、侯蓝田、金曾孙、王治文、潘守甫、张钧、郝兆印、池元斌、王立中、李家强、徐洪山、汤大新、崔啟良)

   

研究所第二任所长邹广田教授

 

   

陆光祖(K.-T. Lu)

1984-1988年在研究所兼职教授,指导研究生及科学研究工作,在其倡导下建立了原子的激光光谱实验研究。

   

王立中教授

早年主持高压物理研究室,曾担任吉林大学副校长。

   

潘守甫教授

早年担任原子分子物理教研室主任,从事原子分子物理理论研究工作。

   

金曾孙教授

从事金刚石薄膜研究,担任过薄膜物理研究室主任。

   

1992

吉林大学聘任张杰博士为兼职教授后伍卓群校长、王立中副校长、潘守甫教授与张杰博士合影。

   

研究所第三任所长王治文教授

 

   

1995

在研究所高压物理研究室与高压合成实验室基础上建立的超硬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正式通过国家验收。伍卓群校长在验收会上讲话。

   

1995

程开甲院士、甘子钊院士、闵乃本院士等验收专家参观实验室

   

1995

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评选委员会主席、瑞典Uppsala大学Joseph Nordgren教授访问吉林大学,与吴式枢院士亲切交谈

   

1998

研究所前四任所长合影

   

1999

研究所成立二十周年庆祝合影

   

2000

著名激光光谱学家、瑞典Lund大学Sue Svanberg教授访问做报告

   

2006

建校60年之际吉林大学聘任林胜贤先生为名誉教授,周其凤校长向林胜贤先生发聘书。

 

2009

研究所成立三十周年庆祝合影


  
  

2019

研究所成立四十周年庆祝合影

2024

6月,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张希成教授来所做客鼎新讲座


2024

11月,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加拿大科学院院士,多伦多大学杰出教授Dwayne Miller做客鼎新讲座

早在1962年,时任吉林大学物理系副主任的芶清泉教授在参与国家科委十年补充规划制定时,首次将原子与分子物理理论正式列入理论物理学科发展规划,为其作为国家重点发展的基础学科方向奠定了基础。1963年,钱学森先生在中国物理学会年会上以“力学研究中的若干物理问题”为题作大会报告,呼吁物理学界重视高温气体、高压气体及高压固体中原子分子问题的研究。随后,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吴有训先生积极倡导,由芶清泉教授牵头组织相关研究工作。
  在此推动下,芶清泉教授联合潘守甫、邹广田等学者,在长春率先开展了高温气体和高压固体中原子间相互作用力、慢电子碰撞以及状态方程等领域的系统研究。1977年,制订全国基础学科发展规划时,芶清泉教授主持编制了我国首个原子与分子物理发展规划,正式将该方向作为国家认定的重要基础学科,纳入国家战略布局。
  在这一背景下,吉林大学于1978年开始培养原子与分子物理专业的研究生。1978年底,教育部提出将高等院校建设成集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为一体的“双中心”,并根据国家需求布局高校科研机构,指定吉林大学建设原子与分子物理研究所。芶清泉教授出任首任所长,组织组建研究所。1981年,研究所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批准为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权点,现已拥有原子与分子物理与凝聚态物理两个国家重点学科。
  研究所设有高温高压物理、原子分子物理、红外物理、真空技术、激光光谱学等研究室,形成了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科研体系。90年代初,经国家计划委员会批准,在时任所长邹广田院士的领导下,依托原子与分子物理所高压物理研究室、高压合成研究室和金刚石薄膜研究室,筹建了超硬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为我国超硬材料领域的自主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
  同时,原子与分子物理研究所紧跟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科学前沿,重点发展了基于激光与原子分子相互作用的实验研究,在原子分子结构与光谱、激发态动力学、碰撞物理及交叉学科方向上,开展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为我国原子与分子物理学科建设和科技自主创新作出了重要贡献。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