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群众工作,是党宣传、发动、教育和组织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共同推动社会发展的全局性工作,是党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出发,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长期性的工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群众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影响群众思想和行为的因素复杂多样。我们除了具有做好群众工作的良好愿望,还必须充分认识当前党的群众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深刻变化。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效探索做好群众工作的思路和方法。
历史方位使群众工作的依靠力量发生了深刻变化
党所处的历史方位的深刻变化,一方面使党能够运用手中掌握的权力更好地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另一方面也使党的干部面临着权力和利益的双重诱惑和考验。
一大批年轻的有知识的新鲜血液源源不断地充实到党的肌体,使党进一步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这是党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不断增强的重要标志。虽然党的宗旨、党的性质和终极目标未发生变化,但在党员构成、党员个体价值趋向等方面潜移默化地发生着变化。一些缺少长期党性锻炼、在关键时刻东摇西摆的人,也进入了党的队伍并成为党的干部,给党的队伍包括干部队伍的纯洁性带来了很大威胁。
在革命战争年代,党和人民群众、干部和人民群众有共同的斗争对象,大家在一个战壕里面。在全国范围执政以后,特别是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之后,除了国际因素外,党与群众共同的斗争对象没有了。这给党开展群众工作提出了过去所没有的许多新问题。由于党成为执政党,掌握着公共权力,角色是社会管理者、领导者,人民群众自然而然地会把我们党作为利益需求倾诉的主要对象。这样,群众对于党的各种要求就会凸显出来。人民群众在就业、医疗、教育、住房、养老等问题上的诉求,只能向执政党及其领导的政府反映;征地、拆迁、环保、社保等直接触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群众也会更多地把矛盾追究到执政党及其领导的政府身上。这些情况是过去革命战争年代基本上没有的,却是我们今天开展群众工作必须每天面对的新情况。
社会变迁使群众工作面临的利益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
改革开放前社会发展的计划性、同质性、封闭性、单一性的特征,使社会的差异性较小,传统社会的户籍制、档案制和身份制固定了人们的行为模式,短缺经济抑制了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我们党依靠强大的政治动员、思想整合、精神灌输引导人民群众的思想行为,大公无私、先人后己,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价值理念不仅为广大党员所认同,而且影响着人民群众的思想行为,成为推动我国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这种动力在政治、思想和道德层面,表现出崇尚奉献、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利益、公平、民生、稳定等问题并没有构成严峻的社会问题。
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和市场经济所带来的社会转型已使人们的利益观念觉醒,整个社会对实现利益最大化的追求,改变了人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在改革中需求不断变化的群众个体根据各自所处的生存状态大胆追求自己的利益,利益诉求多样化促使群众需求从单一化的个人利益向多元的地方利益、单位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转变,从普通化的物质利益向生存利益、精神利益、民主权利转变。此外,随着经济发展而带来的社会结构的急剧变革也使得利益主体呈现差异化特征。
社会阶层和社会关系的新调整使群众工作的难度发生了深刻变化
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对党的群众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包括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新的社会阶层,他们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而且各阶层之间的社会、经济、生活方式及利益差异日益明显,许多人在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之间频繁流动,人们的职业、身份经常变动。社会上有多少利益群体,党员的社会身份就来自多少利益群体。同时,人民群众的权利意识、法治意识、平等意识都明显提高。群众工作对象日趋复杂多样,对党的群众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大了做好群众工作的难度。市场经济导致社会利益多元化、格局复杂化,群众划分为多个不同利益群体。由于群众又具有强烈的现实性特点,必然导致社会价值观多元、利益诉求碎片化。
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社会关系越来越复杂的情况下,组织群众的难度也在不断增加。它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尊重和引导群众,把人民群众作为决策的主体,坚持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子,把社会各个领域和各种群体的意见作为决策的依据,以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获得最大多数群众的拥护和参与;要感召和带动群众,激发群众执行决策的热情,任何时候、任何状态下干部都必须站在群众的前列,变指派命令为行为感召,变喊破嗓子为做出样子,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自己的工作热情、工作业绩、非权力性影响力来影响和带动一般群众。
代际更迭和自身维权使群众工作的基础发生了深刻变化
由于代际更迭,党执政初期的群众基础随着岁月的流逝已大多退出职业舞台,现在活跃在时代舞台上的新一代群众基础,大多数对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是认可的,但对党的认同已经从过去单纯的感情认同,转变为法理型认同和利益认同。在民主法制时代,人民群众的维权意识、民主意识、法制意识显著增强,执政早期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无条件信任和服从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让位于对个体权利的追求。在长期执政条件下,由于社会分化等问题带来了一定的社会“逆反”心理。党风廉政方面暴露出的诸多问题带来了一些群众对公权力信任度的降低。
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群众维护自身权益的要求日益强烈,党的群众工作体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征。要做好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就必须了解这些时代特征,并准确把握与时代任务相适应的基本工作要领。当前,人民群众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和维护群众权益。
矛盾交织和信息化使群众工作的客观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的短短三十多年,我们完成了发达国家200至300年才能实现的历史任务,但与此同时,西方发达国家200至300年中不断出现、不断解决的矛盾与问题同样集中体现在“时空压缩”下的中国。各种矛盾问题相互交织更加复杂化,做好群众工作的压力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突出。
随着我国信息化的发展和公众参与意识的增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迅捷而无障碍的信息交流像是一柄“双刃剑”,既给新时期的群众工作带来了机遇,又带来了挑战。一方面,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出现形成了新的表达诉求渠道,成为群众参政议政发泄情绪的缓冲阀、调节器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使群众拥有了前所未有的话语权。互联网因其平等、互动和便捷等特性,已成为改进工作作风、促进民主监督、提高政府效率的推进器。另一方面,网络的虚拟化弱化了人们的责任意识,导致虚假信息泛滥,甚至有敌对势力蓄意煽风点火,在近年来的群体性事件中时有体现,客观上增加了群众工作的难度。
(作者系甘肃省委党校党建研究所所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