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魔法积木”在同学们手中搭建起来,当激光笔射出的光束在烧杯中勾勒出清晰的光路,吉林大学附属小学的阶梯教室里响起了此起彼伏的惊叹声。近日,吉林大学原子与分子物理研究所“原分奇趣研究团”的志愿者们,带着精心设计的科普实验,走进吉大附小第十四届校园科技节,用生动形象的知识科普和趣味实验,带同学们走进微观世界,让抽象的物理知识在趣味互动中变得触手可及。
作为吉大附小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品牌活动,第十四届校园科技节以“万有力,创无限”为主题,旨在通过多样化的科学体验活动,激发学生的科学好奇心与创新意识。本次“原分奇趣研究团”走进吉大附小是“高校-小学”科普联动桥梁的重要尝试,是推动物理学科与社会公众深度融合的重要举措,让深耕基础物理研究的科研工作者走进孩子们的课堂,用专业视角和生动形式,为孩子们打开通往微观世界与前沿科技的大门,吉林大学附属小学校长刘浩天、南岭校区副校长赵福军、主任赵淑丽、主任于晨帆、各班级班主任和全体学生参加本次活动。
在吉大附小的大礼堂内,2024级研究生陈寰以同学们熟悉的“乐高积木”为切入点,将抽象的“原子”和“分子”形象地比作为“魔法积木”,她手持彩色小球模拟不同原子,用一个个魔法小故事将其串联,让原本晦涩的微观概念变得亲切易懂。她还向同学们揭秘了这些“积木”的科学魔力,研究所的老师同学们通过激光、特殊能量指挥原子分子“组队排队”,既能造出火箭、汽车所需的坚固材料,也能设计打败病毒的“药物分子小队”,未来甚至能用单个原子储存信息,造出闪电般快速的超级电脑。一番讲解和动手感受让孩子们直呼“太神奇啦!”。在趣味实验“消失的光线”环节,2024级研究生张淼淼向同学们提出了三个小问题“激光是直的还是弯的”、“激光有颜色吗?”“激光会在什么情况下出现呢?”,带着疑问,她与同学们一起开展了三组对比实验,从清水里的激光“隐身”不见,到盐水里的激光有淡淡的“影子”,再到加入牛奶的盐水里,一条清晰明亮直线的出现!她用生动的实验和通俗的讲解,让孩子们轻松理解了光传播的奥秘。

吉林大学原子与分子物理研究所“原分奇趣研究团”是在研究所党委指导下成立的科普志愿服务团,自成立以来,已先后受邀参加哈尔滨工业大学首届科普嘉年华活动、吉林大学物理文化节、长春力旺实验小学首届科技周等科普活动,累计覆盖学生超3000人次。科普志愿服务活动不仅是研究所科研与教学成果的展示,更是研究所深化党建引领、推行科普教育的重要实践,将科研资源转化为科普教育资源,把科普教育作为研究生服务社会的重要窗口。未来,原分奇趣研究团将结合研究所的科研特色,开发更多“原子分子探测”“光谱分析”等主题的趣味实验,持续推动基础科学知识的普及,让科学的乐趣走进更多校园,让科学的种子在更多孩子心中生根发芽。
原子与分子物理研究所党委副书记、行政副所长李鑫,研究生辅导员张爱琳和“原分奇趣研究团”的志愿者们参加了本次活动。
其他活动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