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信息

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信息 > 新闻信息 > 正文

动态信息

新闻信息

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信息 > 新闻信息 > 正文

此年盛夏见证蓬勃成长,吉大校园共沐青春芳华。2024年6月17日,吉林大学原子与分子物理研究所2024届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在中心校区国际学术大讲堂举行。原子与分子物理研究所党委书记张光宇,所长袁建民、副所长杨玉军、徐海峰,党委副书记、行政副所长李鑫,所长助理罗嗣佐出席典礼。参加毕业典礼的还有原子与分子物理研究所教师代表、2024届毕业生以及学生家长。研究所党委书记张光宇主持本次典礼。

六月蝉鸣又起,前路漫漫可期。典礼开始前,师生们共同观看了《原子与分子物理研究所2024届毕业季纪念视频》,镜头里,老师们用慈祥的目光和诚挚的话语,为即将离校的学生送上祝福和鼓励,伴随着温馨的音乐,视频中每一个笑容都多了份珍惜,每一个眼神都透露着不舍。

舞台上,毕业生代表和在校生代表站在一起,声情并茂地朗诵着充满朝气和梦想的诗篇《青春向北,乘风前行》,新使命中担重任,不负青春韶华,新征程上展风采,不负大好时代……每一个字都演绎着青春的壮美画卷,也传达着为梦想不断前行的勇气。而后,演唱组同学们饱含深情地演唱了《凤凰花开的路口》《再见》两首作品,同学们用动人的歌声为毕业生送上美好的祝福,祝愿毕业生眼有星辰大海,胸有丘壑万千,心有繁花似锦,共赴美好明天。

上午九时,典礼在激昂的国歌声中拉开序幕。

仪式第二项,由副所长杨玉军、徐海峰,党委副书记、行政副所长李鑫分别宣读了博士研究生毕业生名单、硕士研究生毕业生名单和优秀毕业研究生表彰决定。

原子与分子物理研究所所长袁建民和党委书记张光宇共同为吉林大学2024届优秀毕业研究生颁奖。

在学位授予环节,原子与分子物理研究所所长袁建民、物理学科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委员杨玉军、徐海峰共同为毕业生授予学位,授予仪式后,毕业生代表向主礼教授敬献花束。

2024届博士毕业生杨译章代表全体硕博毕业生发言,他回顾了自己在吉大校园里经历的成长的蜕变,逐梦的辛苦以及收获的喜悦。彼我来时,身无尺寸之能,怀无金石之印,他深切表达了对原子与分子物理研究所、对各位老师、对兄弟姐妹们的感谢,也表示走出校门后,会以从容的心态和笃定的信心,坚定地传承吉大品质,将自己所学,报效国家,服务人民,在国家发展建设的广阔舞台上,大有作为。

研究所所长助理罗嗣佐作为教师代表发言,罗嗣佐向全体毕业生们表达了诚挚的祝福,他表示六月毕业季,是幸福和悲伤共有的时刻,同学们通过努力,完成了学业做出了成果,即将迈向人生新的篇章。但也要和这个生活、学习、奋斗的吉大园说再见了,临别之际,他从学长的角度与同学们分享了三点感悟,在未来的人生历程中,希望同学们要坚持学术品味,挑战科学前沿,赓续老一辈科学家在原子分子物理领域的探索精神;要勇于交流,善于向优秀的人学习,只有与优秀的人同行,向更优秀的人学习取长补短才能共同进步,合作共赢;要学会拥抱变化,以不变应万变。“人比山高,脚比路长”他以校歌中这句话鼓励同学们保持对梦想的执着,勇敢前行,在实现人生理想的征途上勇往直前。

所长袁建民以“青春之我,奋力奔跑”为题,在致辞中与毕业生深情话别,为即将远行的同学们送上母校的祝福与期许。"今天,2024届毕业生将完成学业,奔赴远方,踏上人生新征程。我既为你们圆满完成学业而感到由衷高兴,又为你们将要离去而依依不舍。"他表示新时代造就青年,也为同学们施展才华、实现抱负、追寻梦想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每个青年都应该争做奔跑的奋斗者,他与同学们分享了三点体会,第一,要怀着初心梦想奔跑。同学们成长奋斗的“黄金期”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高度重合,生逢其时、重任在肩,他鼓励同学们将“青春小我”融入“时代大我”,传承芶清泉先生精神,积极探索前沿科研,为国家科技发展贡献吉大力量,以青春脚步在复兴路上奋力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第二,要朝着正确的方向奔跑。研究生阶段,大家完成了从“学会”到“会学”、从“学好”到“好学”的转变,步入社会后,大家要将书本中增长的知识、科研中练就的本领、探索中锤炼的品格有机结合起来,在新的起点朝着太阳奔跑,朝着真理奔跑,朝着美好的未来奔跑。第三,要带着思考奔跑。一个有思想的人是有力量的,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他鼓励同学们要明辨是非、恪守正道,要保持定力、严守规矩,种下独立思考的种子,奏响“以知促行、以行求知、知行合一”的三部曲。

仪式最后,全场齐声高唱吉林大学校歌,歌声响彻整个会场,每一句歌词都像是一个珍贵的记忆,勾起了师生们在校园里共同奋斗的点点滴滴。在歌声中,全体毕业生邀请老师们共同合影留念。

       相遇即是原分,散作满天星辰。愿原子与分子物理研究所2024届毕业生此去经年,行稳致远,不负韶华、不负时代,在各条战线不同岗位,勇挑重担、勇建功业,在科技兴国、人才强国事业中展现青春风采,争做无愧于党的教育、无愧于母校培养、无愧于青春年华的时代新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