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充分发挥研究所党建在科研工作中的引领作用,积极搭建一个开放且多元的学术交流平台,激发创新思维和智慧活力。4月15日上午,原子与分子物理研究所第一期“科研先锋”学术沙龙活动成功举办,本期学术沙龙邀请了研究所国家级青年人才、博士生导师罗嗣佐教授担任主讲人。研究所党委书记张光宇以及师生代表参加本期沙龙,活动由党委副书记、行政副所长李鑫主持。
党委书记张光宇在开幕致辞中,向积极参与的老师同学们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举办“科研先锋”学术沙龙,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指示精神的重要实践。党员师生要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以“先锋”姿态带动全所师生在科研道路上勇攀高峰。他着重强调,一是坚守初心,做胸怀“国之大者”的科研先锋。要聚焦国家基础研究关键问题,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相结合,弘扬芶清泉等老一辈科学家精神,在原分学科科学研究的赛道上跑出好成绩。二是开放协作,做跨界合作的学术桥梁。主动打破学科壁垒,积极在跨方向、跨团队的交流学习中,碰撞思维的火花。三是薪火相传,做青年成长的引路灯塔。许多优秀的党员教师,既是科研攻坚的带头人,也是立德树人的践行者。希望老师们以“传帮带”的优良传统,培育出更多有理想、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科研生力军。
随后,罗嗣佐教授围绕《原子分子阿秒电子动力学:探寻与挑战》进行了精彩的分享,他从阿秒极紫外光源的生成机制讲起,不仅系统阐述了课题组在前沿科技领域的突破性成果,更结合自身科研成长经历,为观众呈现了一场兼具专业深度与个人发展的学术视听盛宴。
分享中,罗嗣佐介绍了团队在原子分子内电子阿秒动力学研究中的创新突破,团队提出了一种高分辨率、延迟稳定的阿秒光谱装置,该装置基于强激光通过差分气室产生高次谐波的原理,实现了单个阿秒脉冲宽度达百阿秒(as)的阿秒脉冲串。随后,他分享了在隆德大学期间的研究经历 ,在2023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Anne教授团队中通过精密实验设计实现光电子量子态的精准测量,并依托团队自主搭建的实验平台,深入探索了氦原子光电离过程中的动态干涉效应,以及阿秒极紫外贝塞尔-高斯光束的独特物理特性。“莫问前程,遵循本心”,分享最后,罗嗣佐教授向同学们讲述了他的求学道路与科研经历,并给予同学们三点启示:一是选择重要、有意义且科学可行的研究课题;二是选择与优秀、努力且相和的人为伍;三是坚持选择,才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花,收获独一无二的果!
在交流互动环节,师生们踊跃提问,围绕分享主题和未来研究方向展开深入讨论,此次学术沙龙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中圆满落幕。
本次活动是”科研先锋”学术沙龙的第一期,宛如一颗投入科研湖面的石子,激起层层创新涟漪。研究所党委将继续组织系列学术沙龙活动,聚焦科学前沿、打造交流平台,启迪创新思维、培育青年人才。